时间:2022-08-27 15:51:35 | 浏览:2703
7月31日,兰海在北京进行了一场主题为“如何应对教育内卷”的讲座,应大家的要求,我们将讲座内容整理成文字稿发送给大家,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和启发。
文/兰海
每年假期,或者有突发政策出来的时候,我都会跟上濒的会员来聊一聊,因为大家正在共同面临很多选择。
这一代的家长特别不容易,先是高考政策改革了,做家长的拿过高考志愿来一看,啊呀都不知道怎么填了。
现在“双减”政策确定了,关于孩子课外的补习、辅导,也需要重新去规划。
很多家长在线上线下找我聊天的时候,都会问我:
“兰海,我现在特别焦虑,怎么办?”
“教育内卷这么严重,我知道孩子累,可是大家都在拼,我能怎么办呢?”
上个月我在抖音直播(抖音号:超级育儿师兰海)的时候,有位来自石家庄的妈妈告诉我,她家孩子现在上一年级,一直在线上学语文、数学、英语……每天都安排得很满。
我问她:“你为什么要让孩子学这些呢?”她在语音那头停顿了10秒钟,然后告诉我,从来没有人这样问过她,这是她第一次思考这个问题。
什么是内卷?
内卷就是误以为正确的内部竞争
那到底什么是内卷?内卷就是内部竞争。
想要摆脱内卷,我觉得更多的是需要父母付出努力。
我们要把眼光放长远。放到多远呢?应该是10年以后,15年以后,是孩子真正要离开我们的保护,开始独立生活的时候。
我们要想一想,到了那个时候,除了学历,孩子的身上还有什么?
名牌大学可能会让你比较容易通过面试,但进入公司之后,你的晋级之路就和你从哪个学校毕业没有直接关系了。
我来问大家一个问题:学习是为了什么?
很难回答对吧!但这就是孩子最想问我们的问题。哪怕他没有问出口,他的满脸也都写着这个问题。
我们通常会回答孩子:不好好学习,怎么能考上个好大学,找到个好工作呢?怎么能拥有很好的生活呢?
但在这里,我想告诉大家:千万不要用任何一个物质条件去激励你的孩子。
这一代的孩子,绝大多数在物质生活上都是很丰富的。
物质条件的激励,第一不能引发孩子的兴趣,第二可能会让他把人生的目标定得肤浅。
那么现在我们来仔细想一下,你们想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子?是想让他取得好成绩,给你“长面子”,还是想让他在步入社会以后,拥有独立生活的能力?
给大家讲个故事:
我有一个朋友,孩子在一家公立学校就读,她本来是个特别佛系的妈妈,但有一天却特别焦虑地跟我说:“完了,完了!”
我问她怎么了,她回答说:“我们部门来了个新同事,她说我‘你们家孩子居然什么都没学?’我本来好好的,但她问了我这句话以后,我就开始觉得,我是不是哪里做错了……”
你看,几乎任何一个人在面对这种评价的时候,都会不由自主感到紧张,所以,很多父母的教育焦虑其实来自于“比较”,而“比较”则来源于对孩子的教育没有真正的目标。
内卷伤害的是什么样的人?
内卷真的存在吗?
暑假里,有个16岁的孩子来上濒实习,她刚刚上高一,前几天对我做了个采访,问了我7个问题,其中一个问题是:
“兰海,你认为学习是我们最重要的事吗?”
我问:“你说的是狭隘的学习还是广义的”?她说:“我自然指的是狭隘的学习。”
我说:“我不认为学习是你们最重要的事,但是我认为他是你们最主要的事。”
她反问:“那你觉得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
我的答案是:要学会和世界相处。
怎么和爸爸妈妈相处,
怎么和老师相处,
怎么和同伴相处,
怎么和欺负自己的人相处,
怎么和不喜欢自己的人相处……
只有学会了和人相处,学会了和世界相处,孩子们才会知道要怎么去面对这个世界。而这些,是需要孩子们从小开始在生活、经历当中去收获的。
这才是孩子们这一辈子都要学习的内容,也是父母最重要的教育目标。
所以我认为,中国之所以有内部竞争存在,其实反映的就是父母对教育的认知不够科学。
但是你要问我:中国真的存在内卷吗?答案是肯定的,当然存在。
好的内卷就是好的竞争,这是一直都存在的。
上濒也存在内卷。
比如我们深圳中心刚开业,招了很多老师,经过三个月的培训之后,这些老师大概有50%会被淘汰。
甚至像德国那样的安逸的地方也存在竞争。我大学毕业那年,德国大学整体毕业率是13.5%,也就是说,100个人中只有13.5个人可以毕业。
所以关键的问题就是:内卷伤害的是什么样的人?
是缺乏自己的目标,总以别人的目标为目标的人或群体。
这种人或群体,容易因为内卷而采用极端的教育措施。
父母内心有很多渴望,很容易陷入一些被误以为正确的内部竞争。
比如说学区房,培训班,竞赛,出国……
这些方式都有成功的可能,但他们只是我们实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培养孩子的目标。
如何定位孩子的教育目标?
他们理想的未来,已经大有不同
今年之前,上濒的目标是“培养那些能够找到自己的理想,并且拥有实现理想能力的人”,但今年,我们在后面加了一句话:推动世界的发展。
这其中的区别是什么呢?之前我们培养的是个体,致力于提升个体的能力,但从今年开始,我们培养的是具有世界格局,面向未来的孩子。
因为我们看到了,现在的政策正在发生改变,现在的中国也正在发生改变,孩子们身上承担的历史责任也不一样了。
对于孩子来说,学习成绩当然重要,但如果我们只关注学习,孩子在未来就比较危险了。
对我们这一代来说,或多或少肩负着改变家庭命运,改变自身阶层的夙愿,但对于孩子这一代来说,经济水平的提高,让他们“自由”了,他们可以去做他们喜欢做的事情了。
今年有个上濒孩子加入我们,他是在美国读的统计学研究生,他入职的想法就是:
第一,希望他的加入能够帮助更多家庭的成长;
第二,他觉得上濒的数据做得不够好,需要有人来帮忙捋一捋。
教育行业的收入显然比不上金融行业,这个孩子工作了一段时间后,我问他:你跟同学聚会的时候会聊工资吗?有没有压力?
他很轻松地告诉我:“没有。因为工资本来就不是我在意的,我为什么会有压力?”
他告诉我,有的同学还挺羡慕他的,因为他们觉得,他在做一件和钱没有太多关系的事。
你看,如果你问这些孩子:幸福是什么?他们的答案或许五花八门,但大部分可能与金钱无关。
教育的道法术器
关注孩子的终生教育
我把教育规划分为四个角度:“道法术器”。
“道”是方式,即教育价值观;
“法”是体系,即教育体系;
“术”是指教学方法和教育策略,
“器”是载体,指教育的硬件。
对于父母来说,无论孩子上什么有的培训班,今后是国内就读还是国外留学,这些都是“术”,在孩子的人生道路上,这都是可以被替换掉的选择,唯一不变的,是方向坚定和目标清晰,这就是“道”。
“道”,是你真正希望把孩子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
爸爸和妈妈对于孩子的培养目标统一了,才有可能建立一个 “法”,判断孩子适合在什么样的体系里面学习,然后是树立什么样的目标。
大家可以参考一下“成长教育”的理念。因为我们要关注的是孩子的一生,这就需要搭建一个合作的科学体系。
成长教育就是这样一个关注全人终生、合作的科学体系。
成长教育以科学成长规律为基础,帮助个体(孩子、父母、教育者)在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环境中解决在不同年龄阶段遇到的问题,实现成长。
科学成长规律
在“科学成长规律”中,我们可以看到,孩子的学习成绩是和学习力有关的,学习力又包括学习方法、学术能力和学术持久力。
学习成绩只是一个结果,一个表象,只有提升孩子的“学习力”,才能让孩子可以主动学习,终身学习。
成长教育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程,强调家庭教育是核心,并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互为补充,共同合作。
爸爸妈妈和孩子是合作关系,爸爸妈妈和我们上濒的老师之间是合作关系,我们和孩子也是合作关系。
在上濒,通识实践老师叫C.D.而不是老师,为什么呢?我们认为,一项实践活动或者教学活动,老师就是导演,所有人都是演员,只有大家组合起来,互为道具,这个活动才可能是精彩的。
内卷时代最需要的是什么?
告诉孩子,可以怎么做
我认为,大家在内卷时代最需要具备的是“开放和发展”,
时代在变化,我们需要接受很多新的东西,但是这些新的东西它一定要是符合科学的成长规律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因为学科辅导受到限制,大量的机构把目光投向了非学科教育,这会不会又把一些家长带上另一条不健康的路呢?
比如说体育,我认为把体育纳入中考类目绝对是正确的决定,但帮助孩子提高体育成绩的方法,难道只有跑圈吗?
运动是多么令人兴奋的事情啊,然而很多学校提高孩子身体素质的唯一方法就是跑圈。
如果孩子把体育和跑圈划等号,这多单调、多难坚持啊!
在上濒,孩子可以参加橄榄球队。
但在我们看来,橄榄球也只是教育的一个载体,只要教育内核正确了,载体可以多种多样。
这就像女性美容,只有毛孔打开以后,那些好的精华、面霜才能被吸收,对不对?
这就是考验父母的地方,我们如何创造机会,帮助孩子更多地去了解这个世界,建立他与世界的联结,发展他适应世界、推动世界发展的能力。
给大家讲一个有趣的小故事。
我们的通识课中,有一个主题叫做《失败与不公平》。去年一个深圳孩子的爸爸跟我说:老师,你们的课太好了!
他给我讲,他家孩子原来是个特别好强、特别怕输的人。有一次参加学校运动会,在100米赛跑比赛中只拿到了第四名。
家长本来很担心他会失望、伤心,结果回家以后,孩子第一句话就是:“爸爸,你能不能帮我练习一下,怎样才能让我的速度更快一点呢?”
爸爸问他这次为什么不闹了,他说:“上了失败和不公平这个课以后,我就知道了,如果你输了,最好的方式不是抱怨,而是找到提高的方法。”
我举这个例子,是想告诉大家:孩子是需要有人告诉他遇到一些事情,他可以怎么去做的。
最后,我特别希望,在中高考政策改革、“双减”政策推行的背景下,我们的父母重新去梳理一下,我们到底希望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这个问题的答案,一定要从这里出发:
我们希望孩子用什么样的方式和这个世界建立联结?孩子是能够适应未来,推动世界的发展?还是缺乏独立能力,阻碍世界的发展?
这是我们和世界相处的三种方式。
教育一个持久和慢的事,学科教育尚且要看一两年,上濒看的是5~10年,那么各位家长,你可能看的是孩子的一辈子。
你的格局在哪里,孩子的起跑线就在哪里。
这一代的孩子不一样,他们应该拥有世界的格局和眼光,他们也应该拥有接触世界的机会。
这个机会最主要的给予者是爸爸妈妈们,我们要做的是:当机会来临之后,孩子可以发现它,抓住它!
7月31日,兰海在北京进行了一场主题为“如何应对教育内卷”的讲座,应大家的要求,我们将讲座内容整理成文字稿发送给大家,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和启发。文/兰海每年假期,或者有突发政策出来的时候,我都会跟上濒的会员来聊一聊,因为大家正在共同面临很多
作者:匠匠老师在不少家庭中,孩子会用极端的行为去表达自己的情绪,通过哭闹、打骂,甚至伤害自己,从而实现自己的愿望、引起父母的注意,而父母们对这种行为则显得惊慌失措,不知如何应对。而我们需要知道的是,每个人的情绪都是需要被接纳的。每个人都有自
前段时间,我带着孩子回了一趟老家,看见小叔一家人也回来了。我便问他:"是不是喜欢弹钢琴啊?"他看了我一眼,立刻回避了我的眼神低头喃喃地说:"不想。
但是在长达一年的学习之后,小女孩还是无法用完整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她只能说简单的字或词。作者:兰海八十年代美国警方发现一个被父亲关在小屋子不与外界接触的十二岁女孩。当地的救助机构把小女孩交给一位心理学家调理。
坡头区教育故事分享会现场。记者 李忠 摄当天上午,坡头区四位老师代表,分别分享了自己的教育故事。她,今年53岁,一直从事低年级语文教学,兼班主任工作,还有两年就要退休,但她对学生的爱从未改变。来自龙头镇中心小学老师黄可芳,班上有位患脚疾的学